ku酷游·俞敏洪的体育课:从跑道延伸的人生哲学
清晨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,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灰色运动服的中年人匀速慢跑。耳机里流淌着英文歌曲,脚步踩过落叶的声音与鸟鸣交织,这是俞敏洪雷打不动的晨练时刻。于他而言,跑道从不是简单的健身场所,而是串联起青春记忆、创业韧性与生命哲思的特殊课堂——体育,早已融入他的血脉,成为解读“俞式人生”的关键密码。
一、校园跑道:青春里的“另类必修课”
上世纪80年代,北大燕园的操场上,俞敏洪常和学生们一起打篮球、踢足球。作为英语系的青年教师,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“学霸型”老师,反而因热爱运动成了学生的“偶像”。有次班级篮球赛,他带着队伍从落后追至反超,赛后学生们围着他讨论战术,他笑着说:“球场如人生,布局和配合比单打独斗更重要。”
那时的他或许未意识到,体育已悄然塑造着他的性格。长跑训练中,当他咬着牙冲过终点线时,学会了“再坚持一下”;集体项目中,他懂得了“信任队友才能赢”——这些品质,后来都成了他创业路上的隐形铠甲。
二、创业赛道:疲惫时的“精神解药”
1993年,新东方初创期,俞敏洪住在漏雨的出租屋,白天跑业务、晚上备课,压力如山。某天凌晨,他突然想起大学时跑过的400米赛道,便穿上旧运动鞋,在楼下的空地上狂奔起来。“跑到第三圈时,所有焦虑都被风吹散了,”他回忆道,“原来身体累到极致,精神反而会清醒。”从此,跑步成了他的“减压阀”:无论多忙,每天至少跑5公里,哪怕出差也要在酒店健身房“补课”。
2006年新东方上市前夜,他和团队通宵达旦修改招股书。凌晨三点,他突然提议:“走,去楼下跑两圈!”众人面面相觑,他却率先冲向楼梯间。一圈、两圈……汗水浸透衣衫,他却笑着对团队成员说:“你看,只要不停下,就能走到终点。”那晚的跑步,成了团队记忆里的“励志符号”——后来有人调侃:“新东方的上市路,就像俞老师的马拉松,一步步熬出来的。”
三、马拉松:超越自我的“生命修行”
2010年,俞敏洪首次报名全程马拉松,目标是波士顿马拉松。备训期间,他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,跑完10公里再去公司。膝盖受伤时,医生劝他休息,他却贴上膏药继续练:“马拉松的意义,不就是和自己较劲吗?”比赛当天,他顶着30℃的高温跑完全程,冲线时泪流满面。事后他说:“当我跨过终点线的那一刻,突然懂了什么叫‘突破极限’——原来你以为做不到的事,只要敢试,就有机会做到。”
此后,他先后完成了柏林、东京等多场国际马拉松,甚至带动新东方员工组成“跑团”。在他看来,马拉松不只是体能考验,更是“长期主义”的实践:配速稳定才能坚持到底,补给充足才能避免崩溃,这与创业何其相似?“做企业就像跑马拉松,前期要稳,中期要忍,后期要拼,缺一不可。”
四、体育精神:刻进骨子里的“生存法则”
如今,俞敏洪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奖牌和运动装备,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照片——那是他大学时带领班级夺冠的篮球赛合影。体育对他的影响,早已超越健身层面:团队建设中,他强调“像篮球队一样互补协作”;面对竞争,他以“马拉松选手的耐力”应对周期波动;就连演讲时,他都爱用体育比喻:“人生没有永远的领跑者,只有永不停歇的奔跑者。”
去年,他在直播中聊起体育,动情地说:“体育教会我的,是承认差距但不认输,是享受过程而非只看结果。它让我明白,所谓成功,不过是比别人多坚持了一步,再多一步……”这句话,恰是他一生的注脚——从北大操场到商业战场,从短跑到马拉松,他用脚步丈量出的,不仅是个人的成长,更是一种“永远在路上”的生命态度。
跑道会延伸,人生亦如是。俞敏洪的体育课,没有课本,却藏着最生动的哲理:当你学会在汗水中沉淀,在奔跑中释怀,那些看似遥远的梦想,终会在某个转角,等你抵达。
留言: